CA88

步入式恒温恒湿试验室
产品分类
最新产品
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同济的前世今生

2020-02-10     浏览次数: 25567

2020年2月7日,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同济(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齐聚武汉,助力共克难关。


1  “北协和”

有句话说的好:“一部协和史,就是半部中国医学史”。
1906年,英国伦敦会与英美其他五个教会,在北京合作开办了一所协和医学堂,Union本联合之意,但被雅致地译成中文,称作“协和”。

美国的老洛克菲勒,他是美国现代商业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人物,1900年,中国发生了“庚子事变”,一方面中国遭受了帝国主义的欺压,但也有一批来自帝国主义的西方人认识到,应该在中国普及现代知识和新式教育,以推动中国向现代化发展和进步。因此,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人兴起了一股到中国兴办教育机构的热潮。

此时的老洛正处于晚年,虽然有着花不完的财富,但却感觉人生毫无意义,以至于陷入了深深的忧郁之中。这时,他的好友兼个人顾问弗里德里希·盖茨给他建议了一条道路:将钱捐出去,并且用他经商的天才去运作他捐出去的钱,这样,就中以让他的钱对世界真正产生看得见的改变和推动。
于是,老洛摇身一变,从一个资本大亨变成了一名慈善家,并成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
他捐赠了他赚来的大部分钱财,将金钱带给他的忧郁,一扫而光。
他捐资创办了美国芝加哥大学,这成为他活着时所从事的慈善事业的一个标志性成就。
老洛还认为,他的钱不仅要施惠于美国,更要播撒在那些更需要它们的地方。

小洛克菲勒为人正直、善良,从未染指富家子弟的坏习惯,因而成了老洛最为钟爱的儿子。
小洛还有一个最大的兴趣爱好——收藏。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经常去百货大亨本杰明·奥特曼家串门,他家里经常摆放着一些精美、华丽的中国瓷器。从那时起,小洛深深地爱上了清代瓷器和瓷国,不能自拔。

1915年,银行大亨J·P·摩根生前收藏的所有中国花瓶被公开拍卖,这批花瓶的价格高达两百万美元,为获得这笔贷款,小洛写信对老洛说:
“瓷器是我唯一的爱好,也是我唯一想要花费金钱的地方,尽管这项爱好花销不菲,但它十分安静,低调而不张扬 。”
这封信,让本来对此持反对意见的老洛也被感动了。最终,是他将这批瓷器买下作为礼物送给了儿子。
从这件事中也可看出,小洛对中国文化,是真正的爱!

1909年,“东方教育考察团”来到中国,考察团里有两名来自芝加哥大学——前面已经说到,芝加哥大学是老洛捐钱建的——的医生,通过考察,他们看到了在中国特别需要一个发展医学教育的机构,因而建议在北京成立一个自然科学的教育机构。
小洛和老洛共同研讨后,接受了这个建议,并进一步把在中国的投资范围确定为医学。

1914年,小洛派出第二个考察团,重点考察中国的医学教育现状。
这个考察团走访了中国十几个城市和几十家医院,写成了一份名为《中国的医学》的报告,报告中有两种看法:
——一种主张标准低一些,以适应目前需要;
——另一种则主张从长远利益出发,办高标准学校,培养顶尖人才,将来占重要的领导位置,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

经过综合考虑,小洛采纳了前者,因为他已下定决心要创办一所集教学、临床、科研于一体的高标准医学院。

这个决定,被后来的历史证明是无比正确的。也正是这个关键决策,确立了协和医院在中国医学界的领导地位。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购买了“北京协和医学堂”,改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 (PUMC)。
这一年,第三个考察团又来到中国。
这一次考察团的任务是要确定医学院的具体办学方法。这一次的考察团包括了美国医学界的一些名人,他们带来了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医学院管理办法,为协和医学院带来了“高标准”的起点。
协和的选址和建筑花费更是巨大,小洛先几经周折,收购了豫王府的旧址,面积达六十余亩,计划建筑14座新楼,又邀请了设计过哈佛医学院的著名建筑师柯立芝主持规划协和医学院的建筑工作。
经过详细的实地考察和策划,柯立芝在豫王府华美建筑的基础上建起了中西合璧、用料考究设施完善的协和建筑群。
为此,洛克菲勒基金会不惜花费重金从国外运进建筑材料和各种先进的医学设备。
据称,到1919年,建设北京协和医院所花费的资金,已经达到了750万美元。

1919年10月,开办医学本科,学制为八年制。
1920年开办护士学校,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沃安娜(Anna D.Wolf)担任护校校长。

1921年,协和医学院落成,小洛特地乘坐轮船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从美国赶来出席开幕典礼。中美两国政界、科学界、教育界要人齐聚,当时任总统的徐世昌也派来颜惠庆代表其发表演说。
小洛代表洛氏基金会致词,宣读了父亲的贺电,并表述了他希望有朝一日将这所学校交给中国人接管的愿望。

当年的10月26日,洛克菲勒医学会的公报上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北京的初秋很美,胡同不同于平日里那般尘土飞扬,大街小巷里营业的店铺显得像画一样,连游走小贩和乞丐的吆喝听起来都很悦耳,婚礼葬礼的队列都展示出了最宏大的设计。透过明净的空气,青黛色的西山屹立于远处;近处的景山上缀着精美的宝塔。还有宏伟的皇城墙门,金色屋顶的紫禁城。绿色琉璃屋顶的豫王府,相比之下毫不逊色,这就是新建的医学院和医院。”

“这些由卓越的访问者组成的学术阵容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来自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家,穿着西方学术服饰,一起缓缓走过高高的绿瓦屋顶下,穿过现代的实验室和古老的运水车,走过成排的西医医学学生、成群游荡的苦力和随处可见的乞丐。街头充斥着手艺人的吆喝,和着新管风琴吹出的进行曲,队伍缓缓步入这座美轮美奂的具有中式风格的现代礼堂。”

美国时代周刊记载:
“从1913年5月开始的十年内,洛克菲勒基金会花费了将近8000万美元,其中最大的一笔礼物是给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截止到那时,用于协和的共计1000万美元,比用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700万美元还多。据1956年统计,最终,基金会为打造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协和医院的总计投入超过了4800万美元。”

这也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海外单项拨款数目最大、时间延续最长的慈善援助项目。
1929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改名为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
1930年,协和医学院获中华民国教育部认可立案。

北京协和医院的开幕典礼,成为北京传诵一时的文化大事件。当时任教于北大的胡适在日记中提到,协和医学院的典礼:“自有北京以来,不曾有这样一个庄严仪式 ”

中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的吴阶平说:“1933年我考入燕大医预科,全班共有52名同学,到1936年考协和时,却只有15人被录取。”可见协和医学院入学标准之严格。

北京协和的确没有让小洛失望,它成为成为中国最早和最现代化的医学院和医院,更是培养出了如林巧稚、吴阶平、诸福堂等一批顶尖名医。

此外,协和在科研方面亦成绩斐然,比如从中药大黄中成功提炼麻黄素,成为研究中草药成功的典范,此外还有对中国常见寄生虫病黑热病和斑疹伤寒的研究等。

在“高标准”的教育方式下,协和成为当时亚洲医学和研究方法的最高标准。不仅对中国现代医学影响深远,而且对日本和印度的高等医学院也都带来了推进作用。

当协和医学院运行达到成熟以后,小洛将对华资助的重心开始转向乡村建设。从金字塔尖端的精英,走向了中国最需要帮助的广大乡村。

据统计,除了美国以外,中国是洛克菲勒基金会花费最多的国家。

1949年9月,复称北京协和医学院。
1950年学校停止招生。
1951年,北京协和医院也被收归国有。

至此,洛克菲勒基金会,停止了最后一笔拨款,负责建造和运营协和医学院的机构也有序的离开了中国。


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自1957年起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成为中国最高的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创了我国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高等护理教育、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和最早的公共卫生实践,院校产生了包括张孝骞、张锡钧、钟惠澜、林巧稚、黄家驷等在内的52位医药卫生界两院院士,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医院、中日医院、北京安贞医院等国内众多重要医学机构的建立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自行审核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的委托学位授予单位,国际医学科学研究组织正式成员单位,被誉为“中国医学殿堂”。
院校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23个研究所(院、基地)、6家医院、7所学院、56个创新单元,集医教研防产为一体的国家医学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4个;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有6个A类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科研基地8个。院校有6所直属医院,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肿瘤医院、整形外科医院、血液病医院和皮肤病医院,集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于一体,形成了国内外闻名的医疗、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的临床医学体系。
在国内率先实施“4+4”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开创卓越护理人才“4+2”本硕贯通培养改革试验班;为探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大学于2006年9月起开展合作办学,可同时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作为第二名称,并依托清华大学,部分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平台建设行列。经国家卫生部和教育部批准,协和医大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纽约)的资助下,自1995年起还设立了该国首个医学博士和理学博士(M.D. & Ph.D.)双学位教育项目,实现了与国际高层次医学教育的接轨。该项目选拔少数经过八年学习、取得医学博士(M.D.)学位的优秀毕业生,继续学习3年时间,进一步加强其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药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药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妇产科学、肿瘤学、麻醉学、内科学
三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外科学(胸心外科)、外科学(骨外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外科学(普外科)


二   “南湘雅”

有句话说:“湘雅是中国半部西医史”。
湘雅医院的“湘”是湖南,那么,“雅”代表什么呢?
“雅”代表美国耶鲁大学的雅礼协会。
1901年2月,美国耶鲁大学一部分校友成立了一个以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为宗旨的雅礼协会(Yale—in—China)。
1903年初,雅礼协会派人到中国经过反复考察调研,最后根据湖南地理位置系华中腹地,可以影响全国而确定选址其省会长沙兴医办学,并邀请当时正在印度孟买行医的美国医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毕业的爱德华·胡美(E·H·Hume)博士来华。
胡美因其父亲和祖父均在印度工作多年,且父亲正任印度某中学校长,他自己也在孟买开了一家医院。
但当胡美考虑到雅礼协会要在中国开办一所现代医院和新型医科大学,便欣然接受了美国雅礼协会的派遣,于1905年夏,年仅29岁的胡美医师带着妻儿,漂洋过海,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崭新的事业。
到长沙后,他首先学习汉语和长沙话,了解湖南的风土人情与生活习惯,并起了这个中国姓名“胡美”。
1906年,他在长沙小西门的西牌楼,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的雅礼医院。
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传统中医药、民间验方以及求神拜佛的意识和观念,这所西医院在开业之初是异常艰难的,但随着一些病人通过西医和手术的治愈,雅礼医院病人才逐渐增多。
1908年,医院增加了一位中国医生,并开设了14张病床,医院声誉随之增大。
1910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的颜福庆博士学成归国,来到长沙。他与胡美如故友重逢,携手合作管理医院。
1911年,盖仪贞女士在胡美、颜福庆的帮助下,创建了湖南省第一所护士学校——雅礼护病学校。
1914年,湖南育群学会代表湖南省政府与美国雅礼协会联合创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雅礼医院随之更名为湘雅医院。这我国第一所中外合办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颜福庆出任第一任校长。
1915年,雅礼医院更名为湘雅医院,雅礼护病学校更名为湘雅护士学校。至此,“湘雅”形成了医学校、医院、护士学校三位一体的体系格局,并延续至今。
1922年,美国教育考察团来华访问时,确认湘雅与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最好的医学校,在医疗卫生界和医学界传为佳话。
从此“南湘雅、北协和”之美誉,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
1927年,担任湘雅医院院长21年之久的胡美因病辞去院长职务返回美国。又任纽约医学研究学校与医院(New York Post-Graduate Medical School and Hospital)主管、执行副院长。他还参与创办了海外基督教医务理事会(Christian Medical Council for Overseas Work)并于1938年至1946年间担任秘书。
1934年和1937年间,他曾回到中国进行了一项关于医疗设备的调查,并亲眼目睹了由他亲手创建的湘雅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感到由衷地高兴。
回国后,胡美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著写了自传性著作《道一风同》。英文名叫《DoctorsEastDoctorsWest》,于1946年在美国出版,
1930年,湘雅医院由私立改为国立,抗战期间西迁至贵阳,抗战胜利后回归长沙,

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领衔发出起义通电,宣布湖南正式脱离国民政府。湖南宣告和平解放。
长沙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按照“暂维现状,逐步改造”的原则,接管了湖南大学、省立克强学院、湘雅医学院、省立音乐专科学校,不久,又接管了国立师范学院和私立民国大学。

1957年,胡美逝世。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科大学)为久负盛名的老校。创办于1914年,是我国第一所中外合办的医学院。造就了汤飞凡、张孝骞、谢少文、李振翩等一大批海内外有影响的医学专家。教学、科研、医疗水平之高超,深受国人称赞,曾享有“南湘雅、北协和”之盛誉。

拥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生命科学院、护理学院等6所学院,有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湘雅口腔医院、湘雅五医院5所直属附属医院,及湖南省肿瘤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株洲市中心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建有24个临床教学基地。拥有病理性与病理生理学、遗传学、药理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神经病学、胸心外科学、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耳鼻咽喉科学、普通外科学(培育)国家重点学科9个,6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级重点学科15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6个学科ESI(基本科学指标)排名居全球前1%。

为国内同时开展“医学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两个标准试点的两所院校之一。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为我国首批开展八年制医学教育五所医学院校之一。2010年正式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2年获教育部、卫生部批准为第一批试点高校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遗传学、药理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神经病学、胸心外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耳鼻咽喉科学、普通外科学(培育)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名单不全):药学部(临床药学)、骨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精神病科、临床护理专业、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肾病科、普通外科、眼科、皮肤科、麻醉科、耳鼻咽喉科、消化内科、肿瘤科、感染病科、风湿免疫科、运动医学科、老年病科、急诊医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骨科、重症医学科、病理学、专科护理、神经外科、口腔口腔颌面外科专业)、中西医结合脑病专科、泌尿外科、烧伤外科

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精神医学、临床医学


3  “东齐鲁”

“尔将识真理,真理必释尔”(约翰福音8:32),这是齐鲁大学的校训。
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的历史要从清同治三年(1864)开始算起,由美北长老会、英国浸礼会共同发起,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多个基督教教会联合开办。

1864年,美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博士(Calvin.W.Mateer,1836.1.9—1908.9.4)携夫人狄邦就烈(Julia Brown, 1837—1898)在登州城内一所叫“观音堂”的破庙里办起免费义塾,称“蒙养学堂”,相当于现代的小学。
1872年,蒙养学堂取“以文会友”之意定名为“文会馆”,改设“正斋”和“备斋”,相当于现代的中学部和小学部。
1882年,纽约北美长老会总部批准文会馆升格为大学建制,定名“文会馆”(Tengchow College),并增派传教士帮助办学。史称登州文会馆。
1883年,美北长老会传教士兼医生聂会东偕妻子到达登州,准备在文会馆设医科,因设备和人员不足,未能如愿。于是便租赁了一所寺庙的几间房子,用一部分作教室,另一部分作为小型诊所,招收5名学生学习西医。
这是齐鲁大学医学部分的发端。
1885年,英国浸礼会宣教士武成献开始创办青州广德医院和青州医学堂,巴德顺则在邹平的教会医院设立医学堂,开始招生传授医学知识。
1892年,聂会东夫妇奉调到济南,在东关华美街(今兴华街)与洪士提凡夫妇、安德逊女士一起在教会诊所工作,后将原诊所扩建,取名华美医院(Sino-America Hospital)。并同时筹建华美医院医校。学校竣工后,每年招收5名学生。
1911年,共合医道学堂新址的医学大讲堂、诊病所、宿舍等建筑竣工,学校从各地搬迁到济南。正式宣布更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山东巡抚孙宝琦等地方官员参加了典礼并送上贺仪。
1916年,北京中华医学基金会(The China Medical Board,文献中又称美国罗氏驻华医社)改组北京协和医校(The Union Medical College in Peking),将三个班的学生转入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并“协款”5万美元用以改善校舍和设备,又许诺连续五年每年“协助”2万美元用以办学。
1916与1917年之交,在中国博医会医学教育会的建议下,南京金陵大学医科和汉口大同医学校也并入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因而,齐鲁大学医科是由山东共合医道学堂、北京协和医校、南京金陵大学医科和汉口大同医学校四校合并而成。为了适应规模扩充之需,学校筹巨款200余万元,在南关新建门外的土地上建筑新校舍。
1917年9月,齐鲁大学正式开学,设文理科、医科、神科,文理科为四年制、医科为七年制,共有学生277名,教工53人,其中外籍教职员工36人。第一任校长为英国人卜道成(Bruce),经费由英、美、加等国教会支付。
1920年设药学专修科,学制两年。1921年4月,创办《齐鲁医刊》。1923年,接收华北协和女子医学院(North China Union Medical College for Women),自此开始男女同校。
1924年7月19日,经齐鲁大学申请,加拿大授予齐鲁大学执照,授权齐鲁大学按照自己理事会的规定“授予与中国法律相一致的文凭和学位”。根据此规定,齐鲁大学颁布学位授予条例,规定医学院毕业生颁发医学学士学位,同时授予美国和加拿大认可的医学博士学位。
1925年,齐鲁大学医科正式更名为齐鲁大学医学院,但两个名字在部分文献中依旧混用。
1931年10月17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私立齐鲁大学注册立案,齐大学历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
1934年设立公共卫生系。
……
齐鲁大学逐步设立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社会教育科、天文科、农科和国学研究所。齐鲁大学全盛时期,老舍、钱穆、顾颉刚、栾调甫、马彦祥、吴金鼎、胡厚宣等学术名家先后在此执教,号称“华北第一学府”,和燕京大学并称“南齐北燕”。
齐鲁大学校长、哈佛大学毕业生刘世传曾说:“正如我的另一个母校,哈佛大学是美国最老的大学一样,齐大是中国最老的大学,绝对没有一个中国大学能在这一点上赶上齐大!”
学校又以医学院实力最强,坊间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之称。
1937年9月,抗日战争起,齐鲁大学宣布停课,除部分员工留守外,大部分师生及主要教育教学设备迁往四川成都华西坝,与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联合办学,史称“华西坝五大学”。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齐大回迁。经过整修,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在济南复校。1945年当年经费为3亿元。
1951年1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接管齐鲁大学,解聘所有外籍人员,齐大的教育主权被收回。作为一所教会大学,齐大的历史也走向了终点。
1952年院系调整,齐鲁大学被撤销建制,其学科分别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校园旧址为今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校史由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继承。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起源于1864年创办于山东登州的文会馆。2000年7月,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整合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等5个学院以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山东大学口腔医院、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等4所附属医院,成立齐鲁医学部。

形成了具有齐鲁医学特色的世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体系。一是聚焦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心血管病发生与防治、肿瘤发生与防治和微生物与药物研发4个重点方向,建设“临床医学与重大疾病”世界一流医学学科群;二是实施心血管病学、生殖医学、药学优势特色学科,以及精准肿瘤学、脑科学新兴交叉学科5个山东大学高峰学科建设项目;三是立项实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口腔颌面部组织的再生修复与重建、健康管理交叉学科、实验畸形学、医学免疫学、急诊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消化病学8个医学部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血液内科、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康复医学4个培育学科建设项目。有6个医学学科跻身ESI全球研究机构前1%行列,其中临床医学进入前1.2‰,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前2‰,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前3‰(其它3个学科分别为: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在U.S.News and World Report排名中,药理学与毒理学排名全球第91位,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全球前200名。

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本科专业。确立了卓越医生、医生科学家和生物医学科学家三类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医教协同,建立了“5+3”、专业学位与“住培”“专培”并轨培养体系和齐鲁医学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二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妇产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药物化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医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口腔医学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班


4  “西华西”

1904年,英、美、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的5个差会(美以美会、公谊会、英美会、浸礼会、圣公会)中美以美会负责人毕启(Beech)、甘莱德,英美会负责人启尔德、杜焕然,公谊会负责人陶维新,草拟了创办华西协合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 )的计划。当时的成都市民称之为“五洋学堂”。

毕启在四川省当局和国民政府募得大洋万元(袁世凯捐资4000大洋),建校后在各方共募得资金400多万美元。
学校采用当时牛津和多伦多大学的办学模式,目标是建成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华西协合大学的教师大多来自英国剑桥、牛津,加拿大多伦多,美国哈佛、耶鲁等院校,如莫尔思、林则、唐茂森、米玉士、吉士道、安德生、苏道璞、刘延龄等。学校也聘请前清翰林、进士、优贡、举人等作为国学教员,如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设立文学院、理学院、医牙学院。大学管理以“协合”为原则,管理体制仿牛津、剑桥,课程设置按哈佛体系。
1912年,为建设这所校园,在加拿大,美国,英国分别举办了华大学舍的建筑设计大赛,英国建筑大师弗烈特·荣杜易设计了华西坝的建筑群。
加拿大人Small从1925年到1950年担任华西协和大学建筑总工程师,负责校舍的修建和维修。Small的小儿子John Small和父母生活在成都,John Small满口四川方言,后来担任加拿大首任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

1910 年3月11日,华西协合大学正式开学,入校新生共11 人,教师8 人(中籍2 人,西籍6 人);开设文、理、教育三科。
加拿大人Edwin Meuser博士1913年来到成都,当年Edwin Meuser博士是华西地区唯一受过专业训练的药剂师,他训练有素,才华横溢并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药学专业同时担任了第一位系主任。

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以先前成立的存仁、仁济医院为基础,设立医科。次年,增设宗教科。
加拿大医生启尔德博士与其妻启希贤博士都是医科的创始人。启尔德博士1890年受加拿大英美会的派遣参加创办华西协合大学的筹备工作。其妻启希贤博士1914年任医科大学药理学、病毒学教授。他们的儿子启真道1895年出生在乐山,能讲一口流利地道的成都话。多伦多大学毕业后获医学博士学位。1922年返回华西从事医学教育和研究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任加拿大驻华大使馆秘书。

1917年,在Ashely Woodward Lindsay(加)主导下开设牙科系,创办了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口腔病院、医牙研究室、口腔病研究室、《华大牙医学杂志》,成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开端。
华西协合大学最值得炫耀的专业就是牙科,大学牙科是中国最早的牙科专业,其医术之精湛,历来为国内外所称道。
华西牙医创办人是受加拿大英美会派遣到成都工作的加拿大人Lindsay博士,1917年华西牙科成立,1919年正式扩展为与牙医并列的牙学院,Lindsay博士担任院长直到1951年,他对中国牙医学的发展贡献卓越。Lindsay博士还邀请到其他几位颇有才华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牙医,他们是:John Thompson博士夫妇(1913年)、Royanderson博士夫妇(1917年)、Gordon Agnew博士夫妇(1923年)、Gordon- Campbell博士夫妇(1936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牙科迅速发展壮大,在教学和临床医学方面都是中国牙医学的先驱,一些领域还超过了西方的牙学院,被誉为“东亚第一牙科”。
1920年,开始向少数优秀毕业生同时授予华西协合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24年,开始招收女学生,成为四川女子高等教育的开端,也率先在西部实现了男女合校。
1927年,医牙合并为八年制医牙学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华西协合大学与迁来成都的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央大学、燕京大学等校联合办学。学校一度迁往峨嵋山脚下。
1942年,华大文学院院长罗忠恕在牛津大学提出一份中英文化合作计划,剑桥、牛津相继成立中英文化交流委员会,东西文化学社在华西坝成立,一场对20世纪中国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由此发端。李约瑟,海明威,林语堂等人纷纷前来华西坝讲学交流,爱因斯坦,罗素等人纷纷致函表达沟通中西的愿望。
1949年前夕,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已是1所包括文、理、 医、牙4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设有26个系和2个专修科,7 所附属医院。其中创刊于1946年的《华大牙医学杂志》已发展成国际一流水准的口腔医学杂志。

1951年,华西协合大学被改名为华西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中,华西协合大学被肢解。

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接收了重庆大学医学院后建立四川医学院(1953年定名为四川医学院),文理哲学院被合并,藏品丰富的历史博物馆则调整到川大,其中社会学系及民族学(即人类学)组于半年后年从四川大学划并入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工学院被合并给成都科技大学(1997年与四川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农学院被合并给四川农学院(今四川农业大学,迁至雅安)。


华西医院起源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基督教会1892年在成都创建的仁济、存仁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起源于1914年的华西协合大学医科,是由美、加、英等国教会按西方医学教育模式建立的医学院。1985年,四川医学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医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2001年5月,学院/医院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华西医院是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医疗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在教育部2017年一级学科评估中,临床医学和护理学排名A-,中西医结合医学均排名B+;现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9个,重点培育学科2个;有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2个,数量名列全国医院第一;近年来不断创新优化门诊预约体系、多学科联合门诊、通科门诊、日间手术流程等医疗服务模式,患者就医体验和满意度持续提升;在成人活体肝脏移植、肺癌外科和微创治疗、心脏介入治疗、脑神经外科及功能神经外科、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胃肠微创手术、临床麻醉、功能磁共振、核医学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

华西临床医学院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医学学府,有完整的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体系。华西临床技能中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学生临床技能训练基地,中心是美国心脏协会(AHA)在中国大陆首家授权认证培训基地、美国外科医师协会(ACS)亚洲首家认证教育机构、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协会(RCS)认证教育机构、首批国家级临床技能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准入考试及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考试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

华西医院是中国重要的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基地。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上,连续5年排名全国第一;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上,科研得分连续8年名列全国第一;在Nature INDEX排行榜上,名列全球第38位,中国第一位;临床医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是我国首批唯一入选“2011协同创新计划”生物医药类项目的牵头单位;牵头的“国家生物治疗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建设中。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始建于1907年的成都仁济牙科诊所;2001年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坚持医教研三位一体的现代管理模式, 已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口腔医(学)院。是中国第一个口腔专科医院,是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是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国家部署在中国西部的口腔疾病诊疗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口腔类别)、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四川省口腔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拥有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实现了主要临床科室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覆盖。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招收四年制、五年制、八年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留学生,构建完善了以口腔基础医学系、口腔内科学系、口腔颌面外科学系、口腔修复学系、口腔正畸学系、交叉学科系6个学科系,34个专业教研室组成的口腔医学学科群,以及涵盖口腔临床医学与口腔基础医学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群。拥有口腔医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口腔临床医学和口腔基础医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中,连续四次(20年)荣列口腔医学第一名,并多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等称号。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2010年:麻醉科、病理科、实验医学科、骨科、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专科护理

2011年:胸外科、神经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耳鼻喉科、中医外科、精神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

2012年: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肾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眼科、皮肤科、急诊医学科

2013年:肿瘤科、医学影像科、感染病科、康复医学科、风湿免疫科、器官移植科、疼痛科、老年病科



5  “中同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其前身为德国医生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后发展成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51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医学院从上海迁至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5月26日,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历史沿革:
1). 上海德文医学堂
1907年10月1日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校址设在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上海凤阳路)。
2). 同济德文医学堂
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3). 同济医工学堂
1912年,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
1917年12月,更名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2年,学校迁往吴淞镇。
4).同济大学医学院
1924年5月20日,更名为同济医工大学。
1927年8月,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
1937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1937年8月,淞沪会战,学校师生同舟共济,由上海西迁入大后方,途径浙赣桂滇,于 1940年10月到达四川宜宾和南溪。
1946年7月,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回上海。
5).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0年2月,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4年10月,由武汉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与汉口协和医院合并的武大、协和合作医院,成为中南同济医学院教学医院。后更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为武汉协和医院)。
1955年5月,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正式迁入武汉,并更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现为武汉同济医院)。
6).武汉医学院
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7).同济医科大学

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2000年6月15日,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建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委员会。


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1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管理进入A类,其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进入A+;基础医学、药学进入B+。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免疫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社会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9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临床医学接近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科学同时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示范区”项目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子项目之一,于2007年启动。该项目旨在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突破旧有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综合改革,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

国家重点学科(10个):生物物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血液病)、内科学(呼吸系病)、外科学(普外)、外科学(泌尿外)、妇产科学、麻醉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内科学(传染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中西医结合基础、药理学

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

国家特色专业(4个):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

(资料来源于网络:刘墨 ,十丈莲花馆;大有前途高考张少云,等

北京CA88恒温技术有限公司

药品稳定性试验箱是不一样的恒温恒湿箱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太舟坞408号4-102 010-62461922 400-600-8767

版权所有2008-2018北京CA88恒温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49891899号 FDA/ICH stability chamber

工商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110108003751号 Drugverse

在线联系

在线联系

有任何问题可直接留言,我们将在收到后的第一时间回复您!
CA88